文化视域下中国人见面语的变化脉络初探.doc

  • 需要金币500 个金币
  • 资料目录论文助手 > 论文题目 > 文学比较 >
  • 转换比率:金钱 X 10=金币数量, 例100元=1000金币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更新时间:2014-12-08
  • 论文字数:9238
  • 课题出处:(橙子)提供原创资料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支付并下载

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一直处于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而见面语从“无它乎”到“你好”,无不见证着每个历史时代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因此,通过对见面语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整体把握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脉络,进而更好地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我们较为全面地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文章通过历时的研究方法,对古今见面语进行一个总的脉络梳理,并运用文化的视角,对见面语背后的社会背景及文化内涵进行深层分析及归纳总结。

关键词  汉语见面语,文化,变化发展

 

绪论

 

语言的魅力之一就是它记录着五彩斑斓的生活、瞬息万变的社会,而见面语又是语言中的一种独特的表达现象,更能突出语言的这种魅力。见面语的变化体现着社会的发展,在打招呼和嘘长问短之中体现着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社会习俗。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通过见面问候语开始彼此间的交往,一句关心的话,一句称呼,都能彰显出他们之间的人文关怀。

见面语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备受国内外语言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等方面专家的关注。在国外,以尔文·戈夫曼的研究著称,他以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见面问候语;在国内,陈松岑和钱厚生是较早研究见面问候语的学者,陈松岑通过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见面语进行研  究,钱厚生则运用微观语言分析法对英汉见面语进行了比较研究。目前,对于我国见面语的研究主要包括:汉语见面语的本体研究和与西方见面语的比较研究,其中本体研究包含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所谓历时研究即研究见面语的发生、发展、变化情况。例如,杨振国在《汉语问候语的文化训释》中引用了《战国策》、《左传》、《史记》以及明清小说中的大量例证,对上古至汉魏乃至明清时期的问候语进行了举例分析和较为系统的研究。

研究见面语有助于我们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更好地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这在语用学研究中的意义也十分重要。本文选取见面语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文化的视角,理清汉语见面语变化的脉络,并剖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支付并下载

提示:本站支持手机(IOS,Android)下载论文,如果手机下载不知道存哪或打不开,可以用电脑下载,不会重复扣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