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助手 > 免费资料 > 参考文献 > >

艺考生[参考文献]

资料分类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论文小助手更新时间:12-0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近年来,考加艺考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针对艺术高考,政府给予了学校很多的优惠政策,然而,艺考还是面临着各种潜藏的问题,比如高额惊人的艺考培训费,鱼龙混杂的培训市场,饱受争议的招生模式,参差不齐的办学条件等等。纪录片《艺考》通过对两名高三学生艺考过程的拍摄展现了他们艺考之路的经历、感受和结果。

 

一年一度的艺考不仅成为考生们实现梦想的人生考场,也化身为媒体和大众广泛围观的娱乐秀场。持续十年的影视圈高热,也是刺激艺术生增长的一大原因。中国教育一直饱受诟病,虽然一直试图寻求突破,虽然高考考试的改革也在持续进行,但现实情况依然不容乐观。艺考被很多高三学生视为走向影视圈、艺术圈成为光鲜亮丽的艺术家的必由之路,更被很多人视为叛逃教育工厂换一种途径进入大学的“捷径”。

 近年来,教育部门出台了各种文件,对学校的教育行为进行了规范和管理,针对艺术高考,政府给予了学校很多的优惠政策,来促进学校开展艺术教育工作,同时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针对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然而,艺考还是面临着各种潜藏的问题,比如高额惊人的艺考培训费,鱼龙混杂的培训市场,饱受争议的招生模式,参差不齐的办学条件等等。面对高考,每个高三学子都有独属于自己的应对方式,艺考只是属于少部分人的“非主流”高考方式,然而正是这样的高考方式以及在这个体系中生存的人们却很少有人用自己的镜头和影像语言去关注他们,尤其是纪录片方向的关注更是少之又少。

 当代中国纪录片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学会用这一影像语言观察当代社会。中央电视台著名已故编导陈虻曾说:纪录今天就是纪录历史。而艺考这一“非主流”的考试方式正值得我们去发现,去纪录。

    我们所要拍摄的纪录片就是继续承接此前中国当代纪录片所探索出来的正确道路:聚焦普通人,聚焦边缘人。而艺考生正符合这样的定义和追求。他们是最普通的高三学子,但是他们又不是像正常主流高考一样参加考试的学生。他们选择的生活在中国具备非常鲜明的社会学研究价值,但目前当代中国纪录片却鲜有人将镜头对准他们,用影像语言关照他们的生活,我们的纪录片正是要用一己之力尽量去弥补这样的空缺和遗憾。

 

 纪录片拍摄完成后,我明白了纪录片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拍摄过程中任何事情都会发生,或会超出你的期待或会让你挫败失望,整个过程中不断出现惊喜与惊吓。首先,我们遇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已经拍摄了近两个月之后,我们的拍摄对象之一,南京的单子豪同学失联,不接电话不回短信,切断与我们的沟通,失踪了一个月,去郑州上补习班了,导致了他的这条线基本断掉。原本我们不想放弃他这一条线,在他从郑州回来之后继续跟拍他参加艺考的过程。但是在初次剪辑时,我们发现单子豪的部分,时间线索断裂导致毫无看点且模糊不清,无法保证全片完整性连贯性,经过权衡,最终我们决定将单子豪这条线删掉。由此我们的拍摄对象变为两人。虽然单子豪这条故事线的放弃让我们觉得有些遗憾,但是郜子仪和盛裕淼的表现着实让我们惊喜。郜子仪同学参加艺考的初衷是因为梦想,她对于表演的热爱以及家人反对而产生的矛盾性,使她的故事线充满表现力,加上她活泼开朗的个性使全片增色不少。同样,来自淮安的艺考生盛钰淼是我们一开始不太看好的,他的性格比较安静,在艺考培训报名时不慎进入了黑心培训机构,老师水平低下,且对他呼来喝去,当他抵达南京开始艺考之路时,他的老师更是不见人影。随着拍摄的逐渐深入,我们发现盛钰淼自身是一个感性的孩子,在拍摄过程中与我们建立了较深的友谊,在拍摄结束的最后一天,他在镜头前哭了十几分钟,讲述对我们的感情,感谢我们对他的照顾和帮助。这些都是在拍摄过程中收获的意外惊喜。在拍摄此片的过程中,我们还通过三位拍摄对象的镜头表现对中国艺考教育乃至中国教育本身进行了多方面细致的了解。比如在艺考培训中良莠不齐的培训机构,他们很有可能根本没有教育部门发放的培训合格证书,更不具备软硬件合格的教育资质。但是很多家长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希望,不惜花费大量时间、金钱投资于这些骗人的培训机构。此外,国家的考试似乎有时也设置的不甚合理。比如某些考试根本无法互相调节错开考试时间差,有些学校甚至不具备开设某个艺术专业的能力,但是也通过某些手段“强行”招生,把教育变成了一项产业来做,至于对他们即将招生进入其学校的学生的素质,并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或许他们要的只是数量而非质量。最让我们感慨的就是艺考本身的曲折和辛酸,这一点应该是与我们平时的想象最不同的一点了。就拿我们三个拍摄对象来说,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长环境,他们对待艺考也完全是大相径庭的心情和想法。有的单纯是为了走捷径,因为平时文化课成绩不过关,想通过艺考来进入大学;有的则“沉醉”在小众艺术的“自我感觉良好”中,自以为了解自我,是天生的“艺术胚子”,可实际上这些只是他优越的家庭环境给他造成的假象和自我欺骗;而有的则经过骗子机构的一次次欺骗,失去了对教育和艺考的任何憧憬,变成了艺考的“自黑狂”······所有的这些都是我们平时无法观察到的东西,只有通过真正的实践才可以获得最起码的认知----对人的认知,对事物的认知,对我们自身生存环境的认知。也许这就是陶行知老先生“知行合一”理念最好的体现。

    在我参与后期剪辑之后,因为我之前虽有学习后期剪辑,节目包装等课程,但是我并没有真正的完整进行过一次成片剪辑,尤其是面对将近500G的素材,最开始我的大脑是空白的,根本无从下手,在观看了十几个著名纪录片之后,慢慢的找到了点感觉,才开始构思成片剪辑。需要说明的是,从对EDIUS剪辑软件的熟悉,对雷特字幕的安装,湖南长沙的王先华,杨萍两位对我进行了有效的帮助。最开始我并没有打算放弃其中一位艺考生,但是当我整理看完所有素材之后,我决定完全放弃他的那部分。后期剪辑的工作是枯燥乏味的,但在此过程中,你又必须做到细致入微,以至于每一秒,每一帧画面都要仔细参详,而最难的莫过于怎么对接整个故事逻辑,打通故事叙事线索,不漏痕迹的将你想要表达的意思通过你前期拍摄的素材表达出来。在后期剪辑中,我收获最大的估计就是对于“节制”二字的理解。一部片子不能因为是你的心血,是你辛勤劳动的果实,你就可以肆意的展现镜头语言,如果变成这样,我觉得那对于观看你片子的人来说首先是一种“霸权”。其次,一部片子应该是有章法而言的,而不是随意,任由私心的堆积素材,在最简单的镜头中应该保留最精妙的讲述技巧,而不是一味地对观众进行灌输和倾泻,这样的剪辑绝对是不利于以后片子的观看与传播的。不管怎么说,在煎熬了两个月的后期制作之后,我终于算是把这部片子做了出来,还算是让自己满意,而不是留有遗憾的选择草草了事的毕业,这最起码是对于我自己的一种尊敬吧。

 

创作总结

本纪录片是基于社会学、影视叙事学、巴赞长镜头理论、纪实美学及导演论等理论基础,结合对三位高三艺考学子的大量、长时间跟踪拍摄进而对拍摄素材进行剪辑成片,反映三艺考学子的“求同存异”式的学习生活。 本片展示了高三艺考生郜子仪、盛裕淼并最真实的艺考过程和学习场景,用镜头书写他们独有的高考考试方式,让观众感知他们作为高三艺考生不一样的日常世界,并在镜头中追寻他们的忧伤、喜悦、成功、失败等。用“求同存异”的后期剪辑方式进行分段式叙事,表现来自不同家庭背景,文化,不同生长环境的三个高三艺考生的相同的艺考生涯,用镜头纪录他们最为普通,朴素而又真实的日常生活及其心理状态。

本片有三点创新之处,其一,通过我们对前期联系所得三位拍摄对象的长期跟踪拍摄,展现他们日常学习生活中,尤其是艺术类学习生活以及他们面对艺术联考时不同的认知,心态,情感,思想等较为复杂的艺考形象。其二,本片与《高三》、《艺考2010》等片相比,着眼于三位不同生存环境、文化、家庭背景的艺术类高三考生,拍摄对象更为集中、简洁、有力,对比鲜明,后期剪辑更利于成片,而不是碎片式、断裂式的画面展示,有利于带入观众迅速进入情境,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其三,本片借鉴法国著名纪录片《Bébé(s)》的后期剪辑手法,更多的选择“求同存异”的观点,即在不同的艺考方式中发现每位艺术类学子相同的人生境遇,最后达到一种“殊途同归”的表达追求,而不是像某些纪录片一样带有“有色眼镜”以及“主题先行”的观点进行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