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助手 > 免费资料 > 参考文献 > >

新闻消息来源的偏向性[参考文献]

资料分类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论文小助手更新时间:04-2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新闻消息来源是指新闻从何处何人获得,多数情况下,媒体工作者作为把关人,并非消息源主体,在新闻生产中主要充当编码者和新闻消息源的代言人。在新闻报道中,新闻五要素即新闻的主角(Who)、发生的事情(What)、发生的时间(When)、发生的地点(Where)和发生的原因(Why)至关重要,而新闻消息源作为记者的耳和目是确定新闻五要素的重要途径。消息来源作为话题和主语,还是叙事的主体,参与建构文本的叙事框架。消息来源具有重要的符号意义,被符号化的消息来源常常成为新闻的表现者。1一种观点认为:新闻于何处有之乎?求之之处,曰新闻之来源。各公文机关如国务院、警察厅、审判厅、学武局、商会等处,各团体如学生联合会、各界联合会、华法教育会等会,均为新闻之来源。另一种观点认为:新闻来源一般有三条途径,一是记者采访他人,二是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三是查阅有关资料或他人来信。3这两种观点分别指的是新闻消息的结构分布和获取渠道。 

新闻专业主义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是西方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产生的,它要求新闻工作者恪守新闻规范,新闻报道必须做到客观,中立。实质上,新闻是由政府、新闻行业的商业运作以及公民的品位和娱乐习惯共同作用而形成的。面对媒体间同种传播样式的剧烈竞争,新闻从业者往往偏离新闻职业道德的制约,以迎合企业、政府及受众的特殊企求 ,新闻报道内容和形式必然受到利益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新闻消息源的变化。有研究指出,尽管我国大众化报纸更能走进受众,但其消息来源仍然呈现严重的偏向:政治,文化,经济精英以及男性来源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活跃在媒介舞台之上,他们的声音因透过媒介而放大强化;相形之下,普通民众、女性来源等弱势群体在媒介上发生的机会很少,即使偶尔登台,也多含着被动、单一与模糊的意味。 

在新闻消息来源本身和记者进行消息来源选择上,两者是相互博弈的关系。一方面新闻消息来源本身出于个人利益或者其他复杂因素,会对记者提供与事实偏离甚至完全错误的信息,这就导致记者在选择消息源的过程中面临困境;另一方面,记者为了所在媒体机构利益而去刻意迎合政府或者其他团体组织进而在选择新闻消息来源时受到限制和“指导”。这一新闻消息选择的偏向性在单篇的新闻报道中或许不会对新闻事实和舆论引导有太大影响,但是日积月累,其弊端显露无遗,那些不符合媒体机构利益的媒介弱势群体逐渐失去话语权,而强势群体如政府,专家等往往错误地代表民意,结果导致媒体逐步失去权威性和公信力。在新媒介环境下,昔日的弱势群体有了统一,便捷,时效性极强的发声渠道后,在网络这一舆论场中往往占据舆论上风。

《人民日报》做为中央机关报,在当前“党媒姓党”的要求下,出于舆论引导能力下降的压力,是否仍会受到来自媒介环境变化的影响,如在报道中呈现不同的网民观点,在关系到普通民众的报道中减少专家消息源而更多引用民众意见等,将会是本文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