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助手 > 免费资料 > 参考文献 > >

小视频相关传播学理论回顾与阐述[参考文献]

资料分类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论文小助手更新时间:04-28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短视频分享应用是当下火爆的社交应用,它依托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升级进步,进入飞速发展时期,成为继文字、图片、语音之后的又一大潮流。用户可以使用智能手机拍摄一段一定时限内的小视频,发布到他们的社交网站或者软件上,与好友分享。

与此同时,迄今为止,微信月活跃用户已超过 7.5 亿人,可以说得上是智能手机用户最常用的社交软件。很多人说,微信是个伟大的产品。作为一款产品,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并逐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强弱关系”理论

“强弱关系”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 Mark Granovetter(译为马克.格兰诺维特),其理论将每个人的社会关系分为“强链接”与“弱连接”两类,前者指亲戚、同学、朋友、同事等每日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人,换句话说即稳定、熟悉却又相对有限的社交关系;后者指社会交际范围与关系更为广泛,但却相对陌生与不稳定的关系。前者的关系内成员之间往往有较高强度的互动,因此而具有较强的归属感与同质性;后者关系内的成员则相反。此理论在过往与“微信”相关的研究中,也常被引用并作为主要理论背景。

 

(二)“意见领袖”理论

此理论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提出,旨在归纳“意见领袖”的特征,并得出如下结论:人际影响的重要性相对其他的媒介尤高。意见领袖的人际影响有利于保持群体内部意见的一致。其次,意见领袖与其追随者的区别,研究者曾做了如下概括:价值观的人格化体现、能力、社会地位等。

 

(三)“补偿性媒介”理论

“补偿性媒介”理论是由美国学者 Paul Levinson(译为保罗.列文森),其在专著《数字麦克卢汉》一书中提出,受众往往将后继媒介作为补偿性媒介,换言之,前一种媒介或其中的某一部分功能不能够满足受众的需求,因此转向后继媒介,则此后继媒介必然能够满足前述不可满足的功能。本研究中,微信即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后继媒介,因此对微信的考察可兹了解传统媒体所不能满足的受众需求。

 

(四)英尼斯、麦克卢汉、梅洛维斯的媒介理论

三者皆对媒介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相当贡献,以下兹分别列举三者理论之要点。英尼斯指出,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是重要的文明依赖指标,投射到传播媒介上,

则是对“时、空”的追求,因而文明-传播媒介是具正相关联系的。以此为基点,英尼斯认为,传播媒介往往在“时”、“空”两方面上存在选择趋向性,两者之间互相影响,维持相对的平衡,据此也引导了社会的稳定。

在英尼斯的基础上,麦克卢汉转而将焦点置于媒介技术的研究。他认为,媒介即讯息,媒介的“内容”也是另一种媒介。举例而言,媒介对人五感的影响,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媒介,其称之为“带给人类社会的重要信息”。据此,他认为媒介是人类感官的延伸,提出了“感官的平衡”概念。

梅洛维斯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上,加入对情境研究的阐发,提出了媒介社会作用的情境论。其构建了一套连续的影响式:媒介影响社会情境,社会情境决定人类行为。则媒介对社会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它影响了社会情境,削弱了自然场所与“社会场所”之间的亲密关系,进而使得社会行为产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