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助手 > 免费资料 > 毕业设计开题 > >

即时新闻滚动新闻[毕业设计开题]

资料分类毕业设计开题 责任编辑:论文小助手更新时间:01-1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传统理解中,纸质媒体新闻报道有周期限制的。而随着新媒体快速革新新闻生产,这一理解正在被“即时新闻”所打破。不少纸媒都建立即时新闻团队,对突发热点第一时间追踪采访、第一时间写成报道,经官网或自有客户端发布,这些内容由于时效性极强,是腾讯、新浪等商业新闻网站首页头条常客。可以说,“即时新闻”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全新改变,极大激活了传统媒体生命力。

即时新闻并不是一个学术概念,但却是广受关注的一种新闻报道方式。对于即时新闻的涵义,目前学界还并未给出比较明确的定义。澎湃新闻网记者周婷婷等在《社交媒体时代媒体报道如何避免“网帖化”——以澎湃新闻网即时新闻操作为例》中认为,“即时新闻,也称动态新闻,一般是新闻媒体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报道,多以消息体裁为主,以其及时性、准确性、内容集中以及呈现最核心的事实等特点而成为常见新闻形式” [1]。

与此同时,原法制晚报即时新闻团队负责人王选辉认为,即时新闻是对突发热点第一时间追踪采访、第一时间写成报道。新京报视频报道部主编刘刚在接受学生记者采访时认为,即时新闻操作主要方式具体就是针对当天重大新闻热点,通过连线的方式,联系新闻当事人,与其对话。此前记者去现场,但是不管通过飞机也好,火车也好,总有一个时间差。现在,则可以通过新媒体手段来弥补这个空白。 

以移动化、智能化为基本特征的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新技术力量,已经开始渗透到专业机构新闻生产的核心环节,未来还将给新闻业带来更多革命性的变化,新闻业的某些环节甚至面临着被重新定义的可能。网络的交互性特点,决定网上采访反馈机制强,互动性强,网民可以参与讨论、评论、发表意见。记者、编辑可根据传播效果判断是否跟踪,从而更好好地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网络的海量性特点,决定网络采访的内容信息海量,内容广泛、全面;网络的多元性特点,决定网上采访的多媒体性,图文并茂[2]。

通过分析,笔者总结出即时新闻的共同特征:1.即时、同步、速度快;2.网上采访反馈机制强,互动性强;3.内容广泛、全面;4.网上采访的多媒体性,图文并茂。

最初的即时新闻,实际上是各类传统媒体新闻内容的网络版、电子版。当时, 受传统媒体新闻业务观念限制,新闻发布也是“定时”。不久之后,从业人员依据网络即时性的优势,“实时”成为网站追求的目标。特别是对一些可预知或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的报道,即时新闻显示了强大的时间观优势[3]。

随着即时新闻的进一步发展,“全时”化观念也逐渐建立起来,全天 24 小时多视角地展示新闻事情的始末细节,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了最强的时效性[4]。同时,即时新闻发布常常不是一次性地和盘托出,而是在不同的层次中逐渐展示出完整的内容。时效性优势在冲破某些人为的报道障碍、更好地满足受众知情权方面,有一种实验性的意义,也会转变成其他传统媒体革新的压力与动力。

新媒介主要以网络媒介为主,但同时包括手机媒介、数字电视媒介等。伴随着新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介素养在结构上出现了扁平化趋势,即传者与受众之间是一种开放式构造,二者可以交互运动与转化。新媒介素养不仅强调其社会性,更强调公众面对新媒介时的运用能力。在很多即时新闻生产中,正是由于网民筛选、辨别、整合信息的能力,发表个人意见,为舆情热度添柴加薪。据笔者了解,法制晚报即时新闻小组刚运行一个月的数据是:发稿15篇,新闻客户端(腾讯、新浪、网易、凤凰、搜狐)弹窗7次,几乎所有稿件均上了五大门户网站首页。大约4个月后,报社对即时新闻有过一次数据分析。从数据中可以看到,深度即时稿件给报社官方网站带来巨大流量,远远超过报纸版面数倍。

那么即时新闻有哪些生存优势? 任洲在《发布快起来 新闻动起来——都市快报官方微信即时新闻发布浅析》中表示,“我们把报纸媒体多年积累的传统优势和微信新传播方式、新传播技术作了较好的结合:突破报纸出版时间局限,争分夺秒抢新闻时效;突破报纸平面呈现局限,多媒体呈现新闻的丰富内容。”[5]

分析即时新闻的生存优势,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内部与外部两大部分。首先从内部原因来分析,包括媒体机构(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新媒体传播的特性等方面具有的优势等,主要分为二点:

第一,即时新闻生产者的文本写作和新媒体时代新闻选择的角度的优势。以报纸而言, 因其基于固定的写作样式及权威性的新闻来源,故在语言的表述上比较正式,一字一句都要深思熟虑, 精雕细琢。在语言的表达上更是谨慎、正板。在网络传播状态下,由于受众对网络新闻的选择有着极大的自由度,信息发布者与接收者之间互动性极大, 因而网络新闻必须更具备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平民化。因而网络上即时新闻与传统新闻相比,在文本写作上更为口语化,轻松活泼,许多新闻幽默、犀利, 可读性极强。其次,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和无限性特征,使得即时新闻选择的内容更加广泛,信息量更大。

第二,即时新闻时新性优势。时新性指的是时间上的新近性,事实发生和公开报道之间的时间差越短,新闻的时新性就越强,新闻价值就越大。时新性所处的层次要比其他所有的新闻价值属性更高,它是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的前提,一个事实只有具备了时新性才能成为新闻。新媒体时代时新性得到了极致化发展,这点即时新闻显然远远高于传统新闻。综观近年来发生的即时新闻,大都兴起于网络,它们往往以微博、视频、截图作为载体,经过海量转发,舆论不断发酵,影响着社会结构和人们行为方式的变化。新媒体舆论具有交互性、匿名性。这些新媒介的传播特性也是即时新闻存在的优势;

其次从新闻生产的外部环境来看:

1. 多媒体的高速发展为即时新闻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技术基础。网络的超链接特性为即时新闻的制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以人人都有麦克风、每部手机都是新闻台为特色的微博和微信等微媒体不断涌现,可以说这些新媒介的传播特性催化了即时新闻的产生。网络的多元性特点,决定网上采访的多媒体性,图文并茂。 

2.网民的参与热情为即时新闻提供了受众基础。第一,网民人数的快速增长。网民的参与热情为即时新闻提供了受众基础。1.网民人数的快速增长。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同时,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互联网+”行动计划不断助力企业发展,互联网对于整体社会的影响已进入到新的阶段。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中国居民上网人数已过半。第二,网民新媒介素养的提升。受众一词在《新闻学大辞典》中的解释是指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接受者,是读者、听众、观众的统称。这一含义在传统媒体视角下得到了良好的展示,即受众处于信息接收的被动位置。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也越发模糊,受众这一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新技术手段支持下的新媒体,是否造就了新的受众? 丹尼斯·麦奎尔在《受众分析》中认为,技术发展所提供的潜能,更多地表现在拓展而不是取代旧的“受众行为”模式[6]。新媒体的交互性、复合性不仅拓展了受众的行为模式,在认知方式、沟通方式等方面也使受众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媒体环境下的新表征。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新表征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也反映出一些媒体的急功近利。在《2013 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中,涉及的违规媒体类型广泛,一些中央级媒体的名字,甚至多年拥有良好声誉的媒体也出现在虚假新闻报道的名单中,有的虚假新闻正是从媒体的官方微博、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账号传播出来的。在面对突发性、爆炸性新闻时,媒体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账号已经成为“抢发独家新闻”的重要渠道,但是,往往却忽视了核实查证程序和规则:

1.为抢时间争“独家”,即时发布的信息可能会成为虚假新闻,透支媒体公信力。新闻反转剧让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伤害;2. 一味求速度,容易助长新闻界浮躁之风和追逐新闻功利的风气;3. 过度消费社会资源。由此造成的片面、不实新闻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受众对社会公共议题的关注与热情,甚至给受众带来社会信任缺失的负面情绪。4. 内容制作粗糙。由于即时新闻一般只通过电话连线,未到当地采访,出现一些操作简单、不讲新闻采写规律,甚至新闻格式都不要的报道。

然而,现存的批评和讨论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多忽略了UGC在舆论形成中应该处于什么位置等问题的追问。所谓UGC(User-Generated Content)是指互联网环境中以业余用户为生产主体的网络信息生产、传播和组织模式,其内容不仅涵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符号,还包括用户的浏览、阅读、点击等行为。UGC模式的舆论价值在于其能通过规模化信息反映社情民意,激发用户参与内容生产的热情。但同时UGC模式存在用户表达方式非理性,以及传统媒体对UGC运用尚未形成稳定的操作规范等问题,也是引起舆论发生反转的的主要原因[7]。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自媒体终端的大规模普及,想要让一条新闻不淹没在信息洪流中实在是太难了:标题要吸睛、内容要简洁、语言要形象、配图要精彩。即便如此,一条新闻的生命力可能撑不过一个小时,因为实时热搜榜随时把网民、读者的眼球往更新鲜、更有趣、更重大的新闻热点上拽。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也对媒体自身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媒体无论在自身规范方面,还是角色定位方面,都需要有所转变。

媒体发展需要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变。新媒体时期,媒体垄断已被打破,因此要以主动的姿态重新进行自身角色定位,即应向互动服务转变。媒体在朝着导向性、系统性的方向发展的同时,应该满足公众的互动性和个性化的功能性需求。媒体传播形态应向网状互联双向结构过渡,信息传递应更加多元化。应整合平台提供新服务,聚合各类媒体的生活、服务、娱乐的信息,提供各种公共服务的信息,使得公共服务落地生根、惠及受众[8]。单一结构的媒体已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在新技术发展的大环境下,媒体应该改变平面、单向传播方式,与新技术相融合,通过互动、技术联合、产业共融等手段,在载体融合、机构融合方面下大气力,以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它所带来的变化,不是人们所谈“内容”的变化,而是人们认识和谈论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新媒体在信息精准化传递的同时,也让受众养成了碎片化信息接收的习惯。新媒体的交互性、复合性等特征使受众呈现出“圈子化”、“弱连接”、个性化、群体化等特点。新媒体在赋予受众更多话语权的同时,也对主流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解,出现了“把关”缺失、理性缺失、谣言疯传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应通过对受众及媒体的规范入手,多层面地加以引导和监督,才能最终促进媒体的健康发展。

增强受众“自我把关”意识,祛除负面情绪传播。波德里亚明确提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一种新的社会秩序,那就是消费社会。现代社会已经从以生产为主导的社会转型为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而现代消费社会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其消费是建立在符号系统之上的[9]。这是一个“符号超载、情感负重” 的年代,新传媒习惯性地沉醉于集体狂欢中无法自拔,新媒体娱乐化、煽情化、媚俗化及商业化倾向愈演愈烈,媒介欺骗、媒介暴力、媒介审判、媒介炫富等不良现象屡屡发生。受众应努力消除自身的新媒体依赖感,及时消除新媒体崇拜,拒绝做被动的“手机人”,勇于质问新媒体,保持对新媒体内容的冷静思考,积极树立“二次把关”意识,避免被培养成无思想、无大脑的“沙发土豆”[10]。

其次,营造理性氛围,培养受众责任意识。哈贝马斯曾设想以“交往理性”改造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进而重建“公共领域”。在新传播技术背景下,倡导这种理性就是要教育受众成为一个负责任、理性的信息传播者,将技术赋权与自我把关统一起来:尊重他人隐私,不做违反法律和道德的事情:对事件的评论和叙述要客观、冷静、平和,学会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 积极参与社会公共话题的讨论,不盲从、不盲信,发挥新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而非破坏作用[11]。

最后,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净化网络传播环境。政府部门要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即时新闻刊发后,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并形成舆论,需要相关权威部门和机构站出来,及时回应,合理引导舆情。第一,管理部门应当针对新闻制定操作规范,对编辑记者使用社交媒体制定严格细化的使用规范,以减少对不实消息的传播。第二,政府相关部门要主动呼应民间舆论场运作,把握分寸节奏,回应各方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