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助手 > 免费资料 > 论文工作总结 > >

自我表露与人格、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论文工作总结]

资料分类论文工作总结 责任编辑:论文小助手更新时间:04-11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自我表露在国外已有50年的研究历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国内,最近几年对其的研究也在慢慢深入,也取得了一些本土化的研究成果。国外对于自我表露的研究范围很广,涉及到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领域,而国内的研究更关注于不同阶段的人的自我表露现状及其与身心健康方面的关系。

1 自我表露的概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Jourard(1958)在临床心理治疗实践中提出了自我表露的这一概念。他认为自我表露就是让目标人了解有关他自己的信息,而目标人就是将个人信息与其进行交流的人。后来他在《透明的自我》一书中将自我表露定义为:告诉另外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私密的想法与感觉的过程。Cozby(1973)认为,我们可以将自我表露定义为:A向B在口头交流中传达任何关于自我的信息。Mikulincer、Nachshon(1991)认为自我表露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人们使他们自己被他人所了解。

在我国学者中,李林英(2003)将自我表露界定为: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信息真实地表现出来的过程。这一概念强调了存在交往的双方关系,如日常关系、心理咨询中的咨访关系等;体现了个体表达自身感受和信息的主观意愿;同时强调了表达是真实的。

不同的人给自我表露所下的定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含这样一个共同的信息,即将信息传递给他人。但也要引起注意的是,这些概念并没有体现除口头表达以外的表露方式,如现在的博客、网络聊天等等。

2 自我表露的结构和测量

有关自我表露的问卷中,使用最广泛的是Jourard在1958年编制的自我表露问卷(Jourard Self-disclosure Questionnaire,JSDQ)。JSDQ把问卷内容分为态度和观点、兴趣和爱好、工作(或学习)、金钱、个性、身体等,每个维度由十个项目组成,共有60个项目。被试要在每个项目上报告对不同的目标人(父亲、母亲、男性朋友、女性朋友)的表露程度:0——不向他人表露;1——向他人说了一些;非常详细地告诉他人;X——表示对他人说谎或不正确地表达自己。然后分别以1、2、3、-1分进入统计。该问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同时效度、预测效度,信度也比较理想。在后来的研究中很多都用到了这个问卷(邹泓、蒋索,2008)。

我国学者李林英、陈会昌(2003)在做大学生自我表露的有关研究中,也使用了Jourard自我表露问卷。他们对该问卷进行了翻译、试测、初步修订等工作,针对不符合中国文化的个别项目进行了调整。修订后的问卷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4、0.84、0.84、0.87、0.86、0.86,总问卷的分半信度为0.92。另外,该问卷的校标关联效度为0.58,可以被接受,构想也较好。李林英后来主持的一系列有关研究基本上都选用了这个修订后的JSDQ。

国外的其它相关问卷还有SDSS,它是Chelune在1976年基于自己提出的自我表露适宜性概念编制的。自我表露适宜性是指个体辨别不同的情境进行相适宜的表露的能力。该了问卷由20个不同情境的问题组成,要求被试自己在一定情境下对特定的目标人(一个朋友、许多朋友、一个陌生人、许多陌生人)表露意愿的程度。另外还有MTI,它是Miller,Berg和Archer设计的。MTI包括8个项目,要求被试在7点量表上报告对同性朋友在各个题目上表露的程度,从“1”几乎不表露到“7”完全充分表露。项目内容包括我的个人习惯、我最深的情感,我做的自己感到羞愧的事情等(蒋索等,2008)。

国内也有不少自编的问卷。如邹泓、蒋索(2008)为了全面深入了解青少年与同伴的自我表露,编制了一套适合我国我国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的问卷。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得出亲子关系、身体发育、兴趣爱好、亲密友谊、学习情况、学校经历和观点态度7个维度。各个维度的克伦巴赫系数分别为0.92、0.89、0.83、0.88、0.84、0.83、0.79,相容效度和效标效度也比较高。杨爽(2008)编制了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大学生自我表露问卷》,问卷包括痛苦表露、青春期及性心理、兴趣爱好、观点看法、异性交往和身体意识6个方面,具备良好的信效度。

自我表露可能受到文化环境和年龄的影响,因而不同的研究也产生了略微有所差异的结果,得出了不完全一致的结构。但总体来看,它们都是围绕着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展开的。这也正是由自我表露在人们生活中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所决定的。

3 自我表露与人格、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Jourard将自我表露看作是健康人格的标志和原因,认为表露是与其他积极人格特征相关的稳定人格(蒋索等,2008)。

李林英、陈会昌(2003)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自我表露与人格特征存在正相关,尤其是内外向性格特征对自我表露的影响较为显著,外向的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与人交往,喜怒哀乐表现于外。他们认为,自我表露既是一个健康人格的特征,又是实现人际沟通和理解、维护心理健康的一种能力。它受个性、人际关系、环境、文化等复杂因素的影响。

通过自我表露将遭遇到的挫折、烦恼等告知其他人,这也是一种宣泄的方式。弗洛伊德认为,人过去的不幸被压抑在潜意识中,是造成个体心理焦虑的深层根源,将过去受到的挫折与不幸表露出来才能帮助个体重新恢复心灵的健康与安宁(李林英,2008)。那么,自我表露的缺乏或不当,就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扰。

李林英(2003)将主动到北京某重点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26名大一学生到研究生作为被试,测量他们的自我表露程度,并与普通大学生进行对比。这些“求询大学生”的主要问题包括: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神经症。结果表明,求询大学生在许多方面的自我表露程度都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这说明,自我表露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

智银利、陈会昌(2008)采用Jourard自我表露问卷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UPI)对某高校2853名新生进行心理测查。他们比较了自我表露的高分与低分组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结果发现,高分组与低分组的新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差异非常显著。自我表露越多,UPI得分越低,即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这与之前的研究基本一致。

许多研究也都证明了自我表露促进心理健康的这一观点,不过他们也都提出,并不是越多的自我表露就越好,适度的自我表露才对身心健康有益。

4 有关自我表露的其它研究

    对于自我表露的性别差异方面,大多数的研究表明自我表露攒在显著地性别差异,女性比男性更愿意自我表露。如李林英等(2004)在对我国大学生的自我表露调查中发现,女生的自我表露程度要显著地高于男生。社会对性别角色有不同的认识和期待,造成了男女自我表露方面的差异。另外她在访谈中了解到男生表露较少是因为担心表露可能带来不良评价。

在对自我表露研究中一般都有对目标人的区分,研究结果也证实了人们对不同目标人的表露有所不同。智银利、李奋生(2008)调查研究了大学新生的自我表露状况,结果显示,在对目标人的表露偏爱上,男女生都将母亲排到父亲前面,同性朋友排到异性朋友前面。邱莉(2007)的研究表明,中学生在对不同对象表露的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中学生对母亲的表露最多,其次是父亲,再次男性朋友、女性朋友。他们把原因归结于母亲一直以照顾者、保护者的姿态出现,以及社会心理学邻近性吸引而使同性间更易于表露。

任东宁等(2008)考察了大学生自我表露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得出结果是自我表露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提升表露水平有助于改善主观幸福感。

黄桂梅、张敏强(2009)研究了中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表露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结果表明,人际关系、自我表露与网络成瘾相关密切,人际关系、网友自我表露行为以及同性自我表露行为是网络成瘾的预测因素。他们发现,增加对同性朋友的自我表露可以减少网络成瘾的出现。

总体来看,最近几年国内对自我表露的研究已经逐渐深入,研究内容也在不断拓展,相信今后还会有对自我表露的不同研究对象的进一步拓展,以及研究工具的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