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助手 > 免费资料 > 文献综述 > >

学困生帮扶计划[文献综述]

资料分类文献综述 责任编辑:论文小助手更新时间:05-26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要想帮助学困生进步,就要去了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现在的状况。在对实习过的两所小学的学困生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与他们的任课教师及家长进行交流后,笔者通过思考,认为小学生学困生的问题不仅仅有其自身的原因,还有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原因,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自身原因

1.语文基础差影响学生学习

对于一部分语文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学习习惯在低年级的学习的时候就没有培养好,直接造成以后再学习语文的时候基础太过薄弱,语文学习能力也比较差,以至于成绩一直很不理想,摆脱不了学困生的称号,长久下来内心的自卑感越来越多。这部分学生虽然也希望能够摆脱“学困生”的称号,但是由于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恰当,即使再怎么努力都不能使自己的成绩有所提高。久而久之便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学习都不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便放弃学习,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这是指通过某种学习或进修的经历而形成的,会给今后的学习带来消极影响的特殊心理状态。“习得性无助”的研究始于 1967 年,塞利格曼对动物研究发现后拓展到对人的研究,透彻研究人的内部动机问题。这种“习得性无助”导致的个体感到对行为结果无能为力、无法控制、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1]。这种现象在小学的高年级阶段更加突出。

2.缺乏内在学习动机

 

在日常的教学中,细心观察,认真留意,不难发现在那些学困生中不乏一些大脑特别灵光的学生。这些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并不是特别优秀甚至可以说成绩比较落后,但他们在其他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是则是另一面。比如说他们在一些科学知识竞赛、拼图比赛等等活动中,他们表现出来的并不比其他同学差甚至在完成度上面比其他同学更快更好。他们在这些活动上并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去练习,就能够获得成功。从这些学困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并非愚钝,他们在问题的解决上比较灵活,如果不看他们的语文成绩你不能看出他们在语文的学习上还是学困生。在教学中我发现学困生经常会把成败的原因归结到那些不可以控制的因素上面去,比如说自己自身的能力。他们往往认为是自己能力不足够,才会让自己在学习上不能获得成功。这些学困生在学习上没有目标,对于未来没有美好的憧憬,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没有远大的理想。在语文学习上不积极主动,学习态度态度很消极,自制力不强,不能约束自己,不能持之以恒经常应付学习。此类学生不易在学习上获得成功,便觉得是自己的能力不能完成任何事情,造成自己越来越自卑,导致他们在学习上产生了一种无助感,丧失自信心,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低。

3.缺乏成功感

 

人人希望成功,学困生也是人,他们也是一群渴望成功的孩子。但他们由于自己学习成绩不好,经常给班级拖后腿,在同学和老师之间并不受欢迎,老师和同学也很少会给予他们认可,让他们长期感受不到成功的滋味,便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对语文的学习也无所谓了。这样的学困生他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品尝过成功的滋味了。久而久之,他们对成功也不是那么渴望和在乎了,渐渐地他们也开始厌倦或者说是憎恨学习了,他们看见那些比自己语文学习优秀的人都不在意了。

4.意志品质差

 

通过我对自己实习班级语文学困生的观察,发现他们在学习上不喜欢甚至不肯动脑筋,遇到了一点点的小困难,只会想到逃避,不会去想办法去克服困难。这些小困难在最初的语文学习中并不是很明显,但随着时间的积累,小问题慢慢堆积成一座阻挡他们学习语文的大ft,让他们愈来愈害怕学习。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战胜困难,意志品质差不能不说是语文学困生学习上进步的拦路虎。

5.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的缘故,不少家里长辈对子女比较溺爱,从小没有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他们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自我约束力差。课前不知道预习,也不知怎么预习,课后更不会去温习功课,也不知怎么温习,做作业时还会抄袭同学的作业。

(二)家庭因素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此可见家庭的教育的重要性。一个家庭有着良好的氛围可以帮助一个资质普普通通的孩子变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着不良氛围的家庭也会把一个天才毁成庸才。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家庭影响小学语文学习效果应从三个方面来看:

1.不良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主要是指家庭中的成员在生活中形成的稳定、不易改变的心理环境。这样的家庭气氛起着关键作用的是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素质。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智力的发展、情感的熏陶、个性形成和道德的培养,有耳濡目染的影响。每个新生儿降临到这个世界之后,都是先从自己的爸爸妈妈那里掌握有关这个世界的知识,从自己父母的言行和举止以及整个家庭的氛围来描绘着他人生的白纸。孩子家长自身的性格会影响着孩子今后人格的形成,比方说:如果父母是个喜欢斤斤计较、贪图蝇头小利的的人,那么孩子会在父母长期的影响下极易养成见利忘义、好贪小便宜的陋习。

不良的家庭氛围会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经常吵架和打架,那么孩子会感到不安和焦虑,家庭让孩子感受不到安全感,使孩子已形成焦躁不安、冷漠孤僻的性格。对于那些家庭破碎的孩子来说,父母的离异或者是家庭的重组给孩子带来一种不安感,孩子在家里一时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精神上受到的压力较大,较易形成易暴躁或是沉默寡言的性格。家长没有时间监督管理孩子,不能理解孩子的内心的感受和想法,易让孩子步入歧途。

我在实习期间曾经遇到过小陶同学这样一个学生。他是个离异家庭的孩子,爸爸妈妈早年离婚,他跟着父亲生活,母亲和父亲后来都各自谈婚论嫁,重新组建家庭。小陶同学的爸爸平时工作比较忙,经常在外地出差,一年和小陶见面的机会都寥寥无几。小陶是家里的独孙,爷爷奶奶都很娇惯他,只要小陶想要什么,爷爷奶奶就给他买,而对于他学习上几乎不过问。小陶在学校经常和同学打架,上课喜欢做小动作,与同学交头接耳讲话,学习成绩很差。如果老师批评小陶,爷爷奶奶甚至还会与老师理论。在了解他的基本情况之后我通过多次和他接触、谈心,终于让他对我打开了心扉。他告诉我说:他每天都是回爷爷奶奶家,很少时间回到自己的家。爷爷奶奶对他很好,每天都不管他,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哪怕作业不写爷爷奶奶都不会说他,更不会逼他写作业了。他在学校里喜欢闹腾,那是因为他想看见他的爸爸。他爸爸总是太忙,小陶都很少有机会看到他爸爸,所以他每次和同学打架或者闹矛盾,都是希望老师能够把他爸爸叫到学校里让他能看看爸爸。我曾问过他:“为什么不喜欢学习语文?“他告诉我:”因为语文成绩再好爸爸都不会表扬我,也不能看见爸爸。但是我闯祸的时候就可以经常看见爸爸了.”小陶的物质生活无疑是优越的,但是他的爸爸对他的学习成和生活绩漠不关心,让他的心灵收到了创伤,给他的身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让孩子的内心开始走偏了。他已经认识不到学习语文是一件多么快乐和重要的事。孩子的成长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的支持,更需要的是精神的呵护,需要家长陪伴其快乐的成长。

2.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自计划生育施行至今,我国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让他们在家中备受宠爱。有一部分家长因为宠爱孩子,对孩子的错误不去加以矫正,不能帮助孩子认识到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之处,甚至还言过其实的夸赞孩子的能力、性格以及外貌等等,让他们对自己的有着错误的认识,形成好高骛远,自负的性格。家长的不当教育方式也会让孩子善恶不分,缺乏自制力,难以抵挡外界的诱惑,也易让学生从小养成一些不好的性格和学习的习惯。与此同时,父母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也会让孩子在语文的学习上造成的很大的困扰。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在课上听讲就可以学好的。它还需要在课后多下功夫,要及时的复习和巩固,要花一定的时间去背诵和记忆,更要注意平时多加书写。小学生的自制力不好外加没有家长在旁的监督,他们就更不会把时间花费在练习上了,导致语文的学习状况不是很好。还有一部分家长对于孩子太过严厉。父母亲对于自己唯一的孩子总是抱着很大期望,他们总是站在一个成人的角度去限定孩子的路。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并不是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孩子内心想法,而是将他们自己未完成的梦想或是对孩子未来的规划加注在孩子的身上,期待孩子可以在他们指定的道路上前行。要是孩子没有达到目标,变会骂孩子甚至会大打出手,孩子长期在这样畸形的教育下长期得不到来自家长的肯定,必然会导致孩子对语文的兴趣渐渐降低,语文学习成绩也是一落千丈。

(三)学校因素

学校对学困生的影响最主要、最直接的反映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1.教师对学困生缺少爱心与耐心

师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若对学困生缺少爱心和耐心,不能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只把注意力集中到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冷漠的对待语文学困生,无疑会使这部分学生对于语文失去兴趣,放弃学习。

2.教师对学困生没有给予特别关心和帮助

学困生长期处于班级的末尾,内心比较自卑,在课堂上不会举手发言,在班级里羞于表达。在我国不少小学中,语文老师在学校里一般都会在同时兼任班主任以及其他副科老师的职务,因而课后的时间也是非常忙碌的,他们中的部分人为了图省事,大多直接把课上回答问题的机会或是课后班级的事务给成绩优异的学生。学困生没有机会去表现自己,又缺少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也就对学习越来越没有信心。

3.教师对学困生教育没有循序渐进

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教学资源稀缺,因而每个班级里的人数都算少。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并不能完全公平的顾虑到所有学生。在课堂上为了教学秩序的进行,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大部分教师在课上都喜欢把注意力集中在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部分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没有考虑过孩子年龄特征,忽略了学困生的接受能力,把知识直接塞给学生,没有按学生的能力分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