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助手 > 免费资料 > 大专论文 > >

古筝枫桥夜泊谱子[大专论文]

资料分类大专论文 责任编辑:论文小助手更新时间:08-2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作品调式调性与古筝定弦

   从古筝定弦上看,作品运用了降e徵调式和c羽七声雅乐调式。其中雅乐是一种古代汉族宫廷音乐,在举办大典是所用的音乐。包括“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作品把五声调式与七声调式完美融合进作品中,增加了旋律的交织叠加,丰富的音符表达出了整首诗的意境与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作品《枫桥夜泊》的写作表达与古筝演奏表达的意境

   作品的结构为五个部分:引子、A乐段、B乐段、A’乐段、尾声,其中有两处连接部,具体结构如下:

 引子      A       连接部       B      连接部       A’       尾声

(1-2)   (3-35)  (36-37)   (38-82)  (83-93)   (94-118)  (119-128)

引子:

引子部分是一首完整的作品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作用一是确定了曲子的调式调性、节奏、速度,二是为了酝酿情绪和提示本曲内容,就像讲故事一样,引导并带领演奏者或听者慢慢走近引子所营造的音乐环境,更好的理解本曲。

从作曲技巧来看,作曲家把《枫桥夜泊》的引子标注的速度处理为“Rubato”,其意义为伸缩处理,就是在整体上保持着一种速度,而在一些单拍子上速度可以发生变化,速度不是整齐规律的,要依据情感的变化;引子为散板,自由且静谧,“形散意不散”,这其实也是对演奏者的一个考验,在处理引子部分不能太过随意,要具备控制力,抓住主要情感。其中引子主要借鉴了昆曲曲调,雅乐调式中出现#4(变徵),昆曲特点尤为明显。在结构上旋律分为两层(两个乐句),这两个乐句都建立在bE宫调式上,第二个乐句是由第一个乐句为基础进行上方三度模进而得来,第一层是为了推进第二层的引子主题,并在再现的同时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另外作曲家将古诗词中的“虚实结合”这一常见写作手法巧妙的运用到了引子部分,古筝泛音的音色与钢琴的沉厚的音色组合、交替(泛音为“虚”、钢琴为“实”),完美的产生光线的变化,“亦虚亦实”的感觉。描绘了一个寂静的秋夜,阵阵秋风、泛起轻舟,月光倒映在水面上,透着薄薄雾气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对岸的“渔火”忽明忽暗,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主要突出了“寂”这个意象。

从古筝的技法来看,引子共两个乐句,为了营造“寂静的秋夜”,所以引子部分的力度相对来说偏弱一点,大体在“p”(弱)的这个范围里。其中第一个乐句开始力度为“p”,以四个纯四度音程作为开始和弦,前两个和弦可以利用小指的“肉音”特点并靠近琴码来完成演奏,“肉音”声音比较“闷”,音色暗淡,表达出静谧之感,另外靠近琴码不但在音量上减弱,而且在肢体的表达上显得含蓄。接着第三组和弦做了向上四度跳进,相比之下要比之前两组在音色上明亮些,右手靠近岳山进行演奏,左手添加幅度稍微大点颤音,手腕带动颤,频率不能太快,音色也不能太僵硬,好像从梦中惊醒一样留有余味,突显出寂静的意境。最后一个和弦又是在前一和弦的基础上下行大二度演奏,落在了角音(b5)。前四个和弦是引子乃至整曲的核心,奠定了全曲的感情基调,演奏时一定注意保持气息连贯,切忌中间断续,仿佛一下子抓住了听者的心。接下来是钢琴的一组快速下行音阶,随之引出古筝快速泛音与左手低音区和弦呼应。古筝左手的快速泛音好像是诗中“霜满天”中“霜”滴落在树叶上的声音,因此泛音应该触弦要快,抵弦要轻,伴随左手低音区和弦的演奏要体现出内心层层递进的爆发力与张力。钢琴伴奏旋律则展现了江面流动的水,由于钢琴的加入音色明显改变了。第一乐句在演奏方框内的旋律时,左手为保持音,虽然是相同的音,但是随着右手在速度上渐快,力度上渐强,古筝的技法也从右手的半轮,双手交替到双手反向琶音。之后一个单音摇指,作曲家标注的sfp为强而即弱,最后落在一组琶音上,第一乐句结束。第二乐句在结构上运用了前一乐句的陈述方式,加上上方三度模进,把情感又推进了一层,旋律比前一乐句更为紧凑,最后以五个连续上行的泛音结束引子主题,最后落在了羽音(1)。引子部分中自由的速度、虚实结合的音色对比、连绵起伏的刮奏及清新的泛音在诗的意境中升华,突显孤寂的氛围,耐人回味。

2. A乐段(3-35)+ 连接部 (36-37)

A乐段速度处理为“Lento”为充满忧愁的慢板,从这里开始曲子将全面开始诉说诗人所有的“愁”。此段的旋律色彩大多以安静、舒缓、细腻、略带伤感来表现,有着较为明显的江南地区的音乐特点。延续了引子部分的情感,更全面丰富的展现江南夜景图。本段由三个部分组成:(a)9-16小节 (b)17-24小节 (c)25-35小节。

其中3-8小节这部分是钢琴独奏部分,钢琴的左手伴奏旋律为了模仿寒山寺的钟声,这种伴奏织体一直延续到了第16小节,是为A乐段的引入,给即将进入的古筝旋律营造气氛。

 9-16小节:这部分可分为两个乐句。其中第一乐句中出现了6/4与4/4拍子交替出现,三拍子与四拍子交替使得乐曲旋律更有流动感。第二乐句所使用的音乐材料其实是第一乐句的演变,使用的主题旋律一样。这段古筝的主题旋律具有叹息性音乐特点,所以给我们带来了淡淡的伤感,像是在愁苦的诉说着种种无奈,这种伤感丰富体现在第10小节与第12小节古筝声部的长音摇指上,让诗人的思绪牵动着我们。在演奏时应注意旋律线条的流畅,左手演奏低音区最好用小指来完成,音色显得沉稳与柔和;长音摇指的力度与音色可以随着旋律走向而改变,要求演奏者根据原诗句和整体旋律特点,发挥想象力,展现其意境。

17-24小节:这部分可分为两个乐句。其中两个乐句的主题旋律一样,第一乐段是以弱起开始,其中摇指加了颤音,增加并强调了“愁思”的浓厚与韵味。另外左手刮奏的进入把A乐段的旋律推进了一个小高潮。左手刮奏与右手摇指两者相呼应,具有呼唤性的音乐特点。最后旋律落在了商音(b4)。第二乐句无论从结构、节奏,还是技法上都延续了第一乐句,最终旋律终止在调式的主音上。

25-35小节:这部分可分为三个乐句。从力度来说要比之前的乐句稍强,大量的大撮加滑音,就好像从江岸对面传来的回声。另外节奏型和音符逐渐密集,并用轮指把音符连接起来,清新更富有灵动美。最后在这段的尾部,出现了bA这一“新面孔”,将预示着下面会有新调式出现。

连接部(36-37):这两小节是为了A乐段过渡到B乐段,使其在结构上、速度上、情感上就有所区分和缓冲。这部分为散板,还有移码转调的作用。古筝的旋律主要是自由的演奏,伴随左手低音区的连续上滑音技法。最后由一连串的反琶音到重复单音渐强把情绪推向高潮,最终落在c羽雅乐调式的主音上。

 3.B乐段(38-82)+连接部(83-93)

B乐段首先在总体演奏的速度上要比前一乐段快的多,可以说曲子开始进入快板,也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其次在调式调性上的变化也较多。所以这段的情绪波动也比较大。这段主要运用一些较密集的音符来完成快板部分,整体的音乐色彩是明亮、欢快的,表现出诗人在回想之前自己的美好生活,往事历历在目。这一乐段由两部分组成:(a)38-70小节(b)71-82小节。

38-70小节:这部分可分为四个乐句。其中38-40这三小节是钢琴的引入部分,提前营造整个乐段的音乐情绪,为下面的古筝快板做铺垫。作曲家标注了“Adante”为如歌行板,钢琴左手的单音旋律与右手的颤音营造出了快板紧张的气氛。41小节正式进入快板部分,第一乐句为两句方整型乐段。其中这两个乐句巧妙的运用了中国民族音乐中“鱼咬尾”的发展手法,即前一乐句的结束音与后一乐句的开始音是相同的,这一手法在中国民歌中较为常见,如:《凤阳花鼓》这一民歌就明显体现了“鱼咬尾”的特点。第一乐句又包括两个乐节,两个乐节的音乐形式相似,第二乐节仿照了第一乐节的音型,旋律朗朗上口。第二乐句整体的音符较密集,甚至出现了一处三十二分音符,最后落在了羽音(1)上。第二乐句这四个小节其实是对之前第一乐句的快板进行一次缓冲。这部分古筝主旋律为十六分音符,四小节的旋律大致一样,只是后三小节对前一小节的重复变奏,而钢琴的右手负责这句主旋律。第三乐句开始就是以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为古筝的节奏型,以五声音阶的顺序进行下行模进,古筝声部符干朝上为主旋律,符干朝下为古筝左手旋律。主旋律全部突出在古筝右手的旋律上并参杂着如流水般的伴奏织体。演奏时无论是强弱还是情感起伏,左手的旋律紧跟着右手的旋律走向。另外第二乐句运用了排比形式,两小节为一个月节,层层递进。第四乐句也就是这一乐段速度上最快的部分,在61小节上方就标注了“piu mosso”为更快。结构与第三乐句相同,乐句也是排比形式,但是古筝右手的技法换为点奏,节拍也由上一乐句每拍一个四分音符改为两个八分音符,较上一乐句节奏型更密集了,音乐情绪也“上了一层楼”。  

71-82小节:这部分在调式上进行了两次转调,71-78小节为f羽五声调式,而79-82小节则转为c羽七声调式。在速度上作曲家标注“Allegretto”为小快板,比(a)的速度更快。在技法上古筝采用跨双八度的点奏把情绪推向高潮,使得这部分旋律更加紧张激烈,体现出诗人的不平静的内心里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发杂情绪,自己的纠结与挣扎。把旋律与技法华彩的部分展现的淋漓尽致。另外81、82两小节的结构旋律是对上两小节进行向上模进而得来的,把旋律推向了最高点,即将迎来下一部分。

连接部(83-93):紧接着一组左右手上行刮奏,仿佛所有在B乐段所有堆积已久的情感全都爆发出来了,也是整首乐曲的最高潮。83-86小节出现了大量刮奏和六连音双手上行级进和弦。87-90小节模仿上一乐句,爆发出了诗人最强大的情绪。之后紧接着91-93小节这部分为没有固定节奏的散板和古筝极快的琶音转换,最后在钢琴模仿大鼓的音色与古筝出现的重复“游弹”及左手重拍琴弦下,情绪逐渐平静下来,把诗人从美好的回忆中叫醒,最后一下拍弦仿佛残酷而冰冷的现实“砸”向诗人,彻底清醒的来面对眼前的一切。即将回归到A乐段,再现寂静与愁苦的秋夜中。

 4.A’乐段(94-118)

A’乐段作曲家标注的速度处理为“Lento”为再现的慢板,整体为A乐段的紧缩再现。乐段分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a)94-104小节(b)105-112小节(c)113-118小节。

94-104小节:调式为g雅乐调式。其中94-95为钢琴引入再现旋律,左手的伴奏织体为连续的四分音符单音,为了模仿寒山寺里僧人敲击木鱼的声音,说明已经到了深夜,显得夜晚更加静谧,意味深长。右手再现A乐段的主旋律,引出了古筝声部。[引自《庄子 知北游》选自《中国美学论稿》,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

]

105-112小节:这一乐句的旋律与之前17-24小节的旋律除了音符的位置提高了纯五度,其他完全一样,只是在情感中加入了更多的郁闷与无奈。另外古筝声部加入了左手琴码左侧刮奏,反映出夜已深,秋风已起,吹在诗人的身上,凉在心里,使听者与演奏者无形中感受到诗人的凄苦。要求演奏者注意控制力度与处理音色,体现无人诉说“愁”的内心张力,表达出诗人周围的意境。

113-118小节:这部分把调又转回了c羽雅乐七声调式。再现结束。

 5.尾声(119-128)

   尾声的用意在于引申未尽之意,并且增加结束感。尾声部分全部在“pp”极弱的力度上。古筝在轻柔缥缈的泛音配合着钢琴若有若无的八度主音中结束,演奏时注意泛音发力要均匀,营造诗句中“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诗人的形象随着琴声渐行渐远,“此时无声胜有声”,给听者以无限的遐想,耐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