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助手 > 免费资料 > 论文答辩 > >

纪录片的纪实性与真实性[论文答辩]

资料分类论文答辩 责任编辑:论文小助手更新时间:09-2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到今天为止,纹身这项艺术发展了两千多年。在平时每次挺人提起纹身时,百分之八十的人会对此嗤之以鼻,甚至就直接认为有纹身的就是黑道人物。其实这种观念并不适合现代,只不过最开始我们常见到的纹身就是在那些港片的古惑仔、黑帮的人身上,才给了纹身一个坏的印象。时代在发展,网络也更发达,人们通过网络知道外面的世界,更多的接受了西方的文化,也逐渐对纹身有了不一样的印象。本片将向大家展示一个平日里不一样的纹身,让大家重新认识这个艺术。以及纹身师这个职业作为纹身的创作者,他对纹身的见解,还有老人对纹身的不一样的看法。

 

选题原因

两千多年前,人们发现了一种新的画纸——人的皮肤,在脸上身上画上骇人的图案,以此吓唬敌人,渐渐变成美丽的图案,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纹身,文言文中叫“涅”。在很多人心中,纹身也代表着神秘与美丽,是个性的展现。于是很多人爱上了这种疼痛的美丽,并把他们刻在自己身上,让自己有一种新的寄托与信仰。

纹身作为现代年轻人表现自己的一种独特的方式,他并不是人们往常所理解的那种坏,之所以人们不看好纹身,是因为他最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都是在港片里,那些古惑仔,黑帮人士,才留下不好的印象。并且中国自古以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根深蒂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所以我想通过此片给大家呈现一个全新的纹身,从纹身师的角度引领观众重新认识纹身,这个艺术,这项工作。   

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在最大的范围内展现真实,展现出艺术塑造后的纪录片真实之美。“真善美是联系在一起的,唯其真,唯其善,才显示美”。而纪录片就是遵从自身真实的美,其中,纪实顺序将电影重新构造并赋予其生命,将电影的美发挥到极致。导演对生活进行高度的提炼,表现出来艺术真实,这就是虚拟电影展现真实的最高境界。而纪录片自身就是刻画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其价值就在于真实。虚构电影的意义在于重新建造一个想象的世界,而纪录片的意义在于真实记录现实世界。

纪录片的题材库应该是整个社会生活,通过各种题材的选择,展现人与社会各角色之间的关系。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观察与描绘,使这些原生的形象拥有着超脱现实的普遍意义与永恒价值,这样才可以引起人类广泛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

  比如被誉为纪录片的鼻祖《北方的哈努克》,我们惊叹于荧幕上爱斯基摩人近乎原始生活的状态,但族人之间劳作时的互相帮助,对子女的养育和教育,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这其实都是人性之间的共性,观众正是由此引起共鸣。

纪录片不仅局限于新闻事件的记录,更是对现实生活的尊重,没有人为的操作。他从第三方的角度记录着生活,注重完美再现最原始的生活,让事实本身作为影片的主角。纪录片导演最常用的手法就是记实,用手里的相机拍摄下真实的生活,搬到荧幕上。用纪录片来展现纹身最好不过了,可以展现出纹身最真实的一面,从而让观众看到纹身从纸上到身体上,变成一幅美丽的画作的过程,也借此重新认识纹身。

 

叙事特点

在叙事学中,他的重要观点“话语”和“故事”与现实主义的“形式”和“内容”,二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相反正好互异,叙事学是结构主义,而“故事”与“话语”的明确正是对此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这是对现实主义文论“内容”与“形式”二分法认识的印象加深。更进一步的来看,话语和故事更具内涵和情境。在这里,本文并不想执拗于现实主义或是叙事学的简单视角,这样的做法只会让认识更偏差、思维更局限,相对的应该秉持现象与本质相结合并且内外一致的辩证认识论。这在一方面从现实主义所着重的内容层面、另一方面则从叙事话语层面展开的纪录片细节的双向互动分析。

纪录片多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呈现给大众,这样使纪录片的叙述能力更为广泛,展现人物和事件更有节奏、有目的。这中间,行为动作最重要,因为他所揭示的人物内心更能吸引观众,抓住观众的眼球,但是这也必须以客观事实和真实记录为基础。纪录片在人物内心的描绘上相比于虚拟的故事片并不占优势,但也正是因为没有这个优势,不占上风,一旦挖掘出来就是极具张力的。用纪录片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实践中建构与验证纪录片细节性叙事方式,这一系列操作造就了优秀的纪录片创作者。

第三人称的叙述者看上去隐藏在背后,实则普遍的深切在各叙述层面;当具体的叙述声音(即叙事视角、聚焦者)仍然类似第三人称的“他”时,第一人称叙述者的“我”已经出现,这就引起了很多的曲解。此时,我们不能忽略叙述人称和叙述声音、叙述者和聚焦者的不同。在整体文本构架中,叙述者以文本结构的身份而存在着。聚焦者即是相对于文本中的特定人物的特定视角,他属于叙述者。

 

通过解读细节我们能发现潜伏在纪录文本的叙述者抱有一种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纪录片的生存魅力就在于此——细节性的叙事方式,这样就可以让读者更容易的理解影片。显而易见的,这个叙述者是“纸上的生命”,他的生存仅限于纪录文本,而编导、作者跟他并不在同一个世界。对文本机制、叙事结构自足性的肯定,区别了叙述者和作者(纪录片编导),守旧的现实主义表述文本也变得更具科学理性,批评者在解读文本时也不会对编导产生主观性的成见和经验式的判断。在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中,隐藏的叙述者为了发挥他的干预功能,时不时的会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而这个呈现到屏幕上就是纪录片中的细节。在叙述文本中,叙述者主要可以进行:陈述、交流、表明、劝服和干预,这其中干预功能最为重要并且不可替代,它既能有效的进行阐释其看法和态度,又能帮助看者解读文本。“叙述者干预一般通过叙述者对人物、事件、甚至文本本身进行评论的方式来进行。”[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M].谭君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第76页.]在叙述者进行文本创作时,最常用的就是对文本和人物的评论。因为摄像机的干预,纪录片的评论变得错综复杂,但是他的干预方式又不是像一般的文学作品添加标注一样进行评论,而是利用镜头语言,如摄像机的角度、景别、剪辑方式等,表现出自己的影像独特性。

  另外,我们从纪录片中也能发现,一些细节起到烘托氛围、揭示人物心理等修辞作用,这个我们称为“催化细节”;另一些则在文本叙事方面起结构作用,这个则构成“核心细节”。根据功能侧重的差异,我们将其进行区分,但这两个方面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纪录片不可或缺的因素。缺少“催化细节”,叙事文本就会失去原本的色彩,而“核心细节”的缺席会导致文本的叙事结构大楼崩塌,只有两类细节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